为什么你越用心做产品,越活成了平台的廉价供应商?
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?
当你跟客户介绍产品有多独特——自有基地、源头直供、专利工艺、亲子体验、透明溯源……对方却淡淡回一句:“不就是坚果吗?”“不就是宠物用品吗?”“不就是矿泉水吗?”
那一刻,你突然哑火。不是他说错,而是你答不上来:“对啊,我们到底特别在哪?”
01
当客户的关注点只停留在“品类所带来的直接价值”本身,你的努力就只能折算成价格。于是你打价格战,销量上去了,利润没了,团队累了,连自己都怀疑:“我这么拼,到底是在做品牌,还是在做搬运工替平台和主播打工?”
AI普及后更麻木了。谁都能用AI写文案、做视频、搭直播间,效率翻十倍。但忽然之间,大家又回到同一起跑线:千篇一律的AI风格,一样的台词、表达、格式。发得越多,越像别人;优化越勤,越失去自己。
问题不在AI,而在于:我们把“AI带来的表达效率”,当成了“内容的价值本身”。用战术的勤劳,掩盖战略的缺失;用AI生成的内容,麻痹自己回避那个核心问题——“你是否真的思考过我的产品,凭什么被用户记住?凭什么值得溢价?凭什么非我不可?”
没有独特定位的内容,只是在高速复制平庸。
02
真正破局的企业,是先完成“价值重定义”——把产品从功能载体,变成信任接口。
但问题在于,大多数团队连“自己到底代表什么”都说不清楚,只能在流量和价格里打转。
你是不是也这样?产品不差,团队不懒,AI工具也用上了,可客户一开口还是那句:“不就是XX吗?”当价值被压缩成品类,价格战就成了唯一的活路。
比如我们之前的学员,一位拥有3000亩碧根果基地的创始人,过去总强调“和进口一样好”,后来意识到:真正的优势是“新鲜采摘从树上到嘴里的国产碧根果”,加上可参观、可采摘、无中间商——这才是别人抄不走的信任支点。他不再解释“为什么贵”,而是让人理解“为什么值得”。
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