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和美国最大的不同,几乎不能说
今天在洛杉矶,见到了一位拿过5000万融资的某app中国版创始人。
为什么留在美国,他说了一段话:
我发现我喜欢的所有东西,都不赚钱。而我讨厌的所以东西,都可以成。
我喜欢杂志,喜欢好的审美,喜欢订阅制,喜欢筛选后的信息流。
我厌恶短视频,厌恶直播,厌恶吞噬人的信息流。
但过去10年,我坚持的所有前者,都在中国大陆失败了。
而后者,我见证了他们的成功。
后来我告诉自己,你喜欢的东西,你喜欢就可以了,不要追求它,不要执着它,不要把它当成你的工作。
而恰恰要去做那些你看不上的东西,赚到钱,变得简单了。
我在他身上,看到了一个缩影,一些中国知识文化精英,他们没有张一鸣和王兴那样的深谙中国,因此,滑向了一种曲高和寡。
美国也在被TikTok猪饲料短视频吞噬,全世界都在一个下沉年代,但无可置疑的是,美国有全世界最大的中产阶级,
那些受过高等教育,有一定视野、阅读量、所谓的执着,对品牌和知识产权尊重的,审美能力的广阔的中产阶层。
他们,支撑了奈飞,拍出千回百转的大制作,在深度和长内容中种下对微缩时代的理解,共振和戳破。
因此,美国可以面向知识和消费的中产,来创作文化,创造产品,提供服务。
但中国,因为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阶段,我们远远没有富,没有闲暇,没有预算,没有阅读量,没有意志力,
来接受更加复杂、抽象、婉转的事物。
我们的广告,是口号,是标语,是街头的牛皮癣。
我们的电视剧,是古偶,是悬浮的都市。
我们的创作,我们的商品,我们的传播,都需要面向一个基本盘,
我们很多人对这个基本盘或许有错误的估计或,也或许它的确是你理解的那样,
所以,这个回旋的闭环,
就在一种相对的低质量或者浅层中打转。
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,这就是中国今天和发达国家,和发达社会不可忽视的不同。
或许,这就是那位被封杀的网红口中的安卓和苹果。
这或许,是一个不可说的真相。
因此太多人,揣着明白装糊涂。
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