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行业是否要衰落了,就看“清北浓度”有多高
在经济下行的周期里,很多人都在焦虑:哪个行业还能做?哪个行业该避开?
我身边的一个大厂的朋友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路:行业是否要衰落了,就看这个行业内“清北浓度”有多高。
这里的“清北”是泛指顶级名校,包括复旦交大中科大浙大这种国内的顶尖名校。“清北浓度”就是指行业内这些顶尖名校学生的占比。
也就是说,当一个行业突然全是清华北大、复旦交大、中科大、浙大这种顶尖名校的人扎堆进入时,这个行业往往已经快要走到头了。
我当时听完之后我也觉得他是胡扯,但是我细想一下,好像大部分行业确实都逃不出这个逻辑。
01
胡扯吗?并不是。
为什么说逃不出这个逻辑?
因为这群人只占高考人口的1%,他们永远有更多选择。若他们集中涌向一个行业,意味着其他路子几乎堵死了,这个行业本身的性价比也开始下行。
而中国每个阶段的热门行业,几乎都逃不过这个规律:
20年前——外企是当时最光鲜的选择,清北复交的毕业生趋之若鹜,因为外企待遇好、福利好、假期长,裁人的时候赔的也多。这几年,外企大面积撤离。
15年前——金融和投行,开始火了,到后来投行全是顶级家庭的孩子。如今,金融从“朝阳”变“夕阳”。
10年前——大厂校招横扫名校,清北等顶尖血药的毕业生一茬一茬进互联网。现在,大厂 35 岁就是退休线。
5年前——教培行业,80%的北大文科生考教资进培训机构,甚至国外顶级学校的留学生回来都是进新东方教书,教培机构“双减”一刀下来,3000 万人下岗。
现在给到的老师编制也越来越少,高校也已经不给各种福利了,大量博士、教师被“3 年飞升即走,6 年非升即走”逼走,拼命的卷文章,你现在不仅要有真学问,还要花钱,太难了。
考社区公务员的都是清北、复交的博士,就证明公务员性价比越来越低。不是这些学生不值钱了,因为没别的干了。马上公务员也要走向工资待遇合同制,编制待遇也缩水。
Harvard Business Review (《哈佛商业评论》)也总结果过类似的现象:
When elite talent rushes into an industry, it is often a sign that the easy profits are gone and the industry is heading for consolidation.
当精英人才涌入某个行业时,往往意味着轻松获利的时代已经过去,该行业正走向整合。
所谓“天欲其亡,必令其狂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
02
顶尖人才涌入,不是好事吗?
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顶尖人才涌入会变成危险信号。
因为顶尖人才都是聪明人,聪明人得到的机会永远比普通人多、选择也更多,但是他们只会去当下最安全、最赚钱的行业。
真正处于上升期的新兴行业,因为前景不明朗、待遇不够诱人,往往吸引不到清北毕业生。比如互联网黄金十年,真正撑起行业的,是北航、北邮的技术人才(写it代码的那些人)。
因为清北学计算机的,大多数选择去了硅谷,哪里给的钱高,他们就去哪里。如今 AI 人才也是一样,中国顶尖人才很多仍在欧美,最近刚刚挖了华人圈一个AI大牛,工资一年1.2亿美金。
所以说,当一个行业已经需要依赖顶尖人才来维持繁荣时,说明它已经接近饱和。
脉脉研究院有一个数据:当“清北人”开始集中进入某个行业,行业黄金期最多只剩 8个月。
这就是为什么深圳中学在 2021 年以 30 万年薪高调招揽清北博士,没多久便陷入降薪传闻。表面风光,实则走向衰落。
03
绩优主义与过度内卷
为什么顶尖人才不去新兴行业,而是扎堆找“安全感”,背后还有更深的逻辑。
顶尖名校培养出的,往往是“优绩主义”(meritocracy)的精英。
优绩主义筛选出来的名校生,往往比学渣更容易陷入一种认知惯性,从而放弃了人生当中更多的可能性。
今年高考之后志愿填报,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,不少警官学院成了热门专业。
比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,我看了数据,江苏录取最高分数线663分,比一票顶级985高,这也一种过度内卷,某种意义上各位这是一种过早的优化,英文当中有一个表达叫premature optimization。
现在很多家长,给孩子的规划都是从小学就开始了,尤其是在这个经济下行周期、大部分行业走下坡路的情况下,名校绩优主义下出来的学生,就会习惯性的选择就业的安全区域。
因为就业机会多,半数的清华毕业生卷入体制内,也不愿意冒险去搞创新创业。
他们被训练成选择最稳妥的道路:公务员、体制、国企……这种倾向让他们失去了冒险精神,也让行业创新能力迅速下降,于是一个个行业被卷死,反而失去了活力。
正如Financial Times(《金融时报》)所说:
A society overly reliant on credentialism risks creating a generation optimized for exams, not for innovation.
一个过度依赖学历主义的社会,会培养出一代擅长考试而非创新的人。
当人才配置转向防御性选择,行业就会停滞。
所谓“防御性选择”,就是:
聪明人追求安全,而不是创新;
行业只能依赖“顶配简历”维持表象的繁荣;
普通人失去了成长通道,行业活力逐渐消耗殆尽。
当然了,我们不能说清北毕业生毁掉了行业,但他们确实成了行业的“避坑风向标”。
对普通人而言,这既是一种警示,也是一种机会:别去挤那些看似稳定、实则衰退的赛道,灵活一些,去真正有潜力的新兴行业。
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了,别总跟在聪明人后面跑,聪明人扎堆的地方,风口可能就快结束了。
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