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rTech王国谷海松:GEO的N种死法
死法一:SEO业务的坏风气让客户群体对GEO失望
可能场景:SEO行业长期存在的“黑帽”手段(如关键词堆砌、虚假链接、低质内容填充、模拟点击)破坏了客户对“优化类服务”的信任,而GEO(生成式优化)作为新兴的优化技术,可能因客户将“SEO的负面认知”迁移到GEO上,导致客户对GEO的价值产生怀疑,甚至放弃使用。
逻辑:客户对“优化”的期待是“高效、合规、可持续”,但SEO的坏风气(如短期流量收割、忽视用户体验)让客户认为“优化=投机取巧”。当GEO被贴上“新一代SEO”标签时,客户可能默认继承了SEO的陋习,即使GEO本质是“通过生成式技术提升内容/体验质量”,仍可能因行业历史污名化而失去客户信任。
死法二:后期工具支持的批量内容生产导致“新文本污染”,平台提高内容准入门槛
可能场景:生成式技术(如AIGC)的普及让内容生产门槛大幅降低,但是批量生成的低质、重复、无关内容(“新文本污染”)会破坏平台生态(如信息过载、用户体验下降)。平台为维护生态,必然提高内容审核标准(如更严格的算法过滤、人工复核),导致GEO优化的内容更难通过审核,优化成本(时间、资源)上升。
逻辑:平台的核心目标是“用户留存与活跃”,低质内容会降低用户粘性,因此平台会优先限制“非优质内容”的流量。GEO的目标是“通过生成式技术优化内容以匹配平台规则”,但当平台规则因“污染”变严时,GEO需要不断调整策略(如虚招更优质的内容),否则优化效果会大打折扣。
死法三:“坏种”制作定向舆情站,让AI模型充斥负面,品牌陷入与AI平台的法律战争
可能场景:恶意用户(“坏种”)利用GEO生成大量定向负面内容(如虚假投诉、恶意抹黑),并在特定平台(舆情站)集中传播,导致品牌声誉受损。AI平台因内容审核漏洞被牵连,可能面临品牌方的法律诉讼(如“平台未尽到内容审核义务”),最终平台为规避风险,可能限制GEO的信源范围(如扩大敏感范围后,批量禁止抓取)。
逻辑:GEO的技术特性(高效生成内容)被恶意利用,破坏了“技术-用户-平台”的信任链条。品牌方的诉求是“保护声誉”,AI平台的诉求是“避免法律风险”,两者的冲突会导致平台对GEO业务场景的约束加强(如更严格的内容审查、限制生成方向),最终GEO的应用范围被压缩。
死法四:平台偏见的“自我强化”导致内容低智化
可能场景:甲方为了迎合AI平台喜好,定点定向定量铺设低质量内容。
逻辑:当前窗口期时,GEO的核心是“通过匹配平台算法偏好,创造批量内容覆盖”(如百家号、公众号等)。平台的过度自闭,让市场群体更多的铺设无质量内容。当用户对同质化内容产生疲劳,就会流失。
死法五:隐私泄露风险引发监管收紧
可能场景:在某个阶段,平台提供相关数据的情况下,生成式优化需要大量用户数据(如用户行为数据、偏好标签),若数据处理不当(如未脱敏、未授权使用),可能导致用户隐私泄露,引发法律诉讼(如违反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)。
逻辑:为了用户群体的信息安全,监管部门为规范行业,可能出台更严格的数据使用限制(如禁止非必要数据采集、要求生成内容可追溯),导致GEO没有更清晰的发展空间。
死法六:虚假信息泛滥导致“生成内容信任危机”
可能场景:逻辑与死法三相似,恶意用户利用大模型生成虚假信息(如伪科学结论、虚假新闻),用于站点或社交平台传播,误导公众。
逻辑:当用户对“生成内容”的真实性产生怀疑(如“这条内容是不是AI写的?会不会是假的?”),即使优质生成内容也可能被贴上“不可信”标签,导致用户对GEO优化结果的接受度下降。平台为重建信任,可能强制降低生成内容的推荐权重,最终GEO策略的曝光及流量获取能力被削弱。
死法七:行业恶性竞争导致“价格战-质量崩”循环
可能场景:GEO服务市场初期可能吸引大量从业者(如SEO转型团队、AIGC工具商),为抢占市场份额,部分服务商可能通过“低价+模板化服务”竞争(如用固定模板生成内容、忽略客户定制需求)。
逻辑:低价策略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(如内容同质化、与平台规则不匹配),客户体验变差后放弃使用GEO,行业口碑受损。最终,客户对GEO的认知从“技术优化”变为“廉价低质服务”,优质服务商也难以获得合理定价,整个行业陷入“价格战-质量崩-客户流失”的恶性循环。
死法八:用户“反算法机制”削弱优化效果
可能场景:随着用户对平台算法的熟悉(如“知道推荐机制喜欢什么内容”),可能主动规避生成式内容的特征。
逻辑:当用户形成“反算法行为”(如故意不互动、标记为“不感兴趣”),平台算法会调整推荐策略(如降低生成内容的曝光权重)。此时,GEO优化的内容即使符合原有算法规则,也可能因用户主动排斥而无法获得流量,导致优化效果大打折扣,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用户行为模式,优化难度大幅增加。
END
GEO作为新生代业务渠道,它的“变坏”或“变难”基本会源于技术滥用、行业生态破坏、用户信任流失、监管收紧等多重因素。过度追求短期优化效果(如曝光度、流量、站点推荐),忽视用户真实需求、平台生态规则和伦理底线,GEO可能从“优化工具”变为“生态破坏者”,最终反噬自身发展。
希望大家能在这个生态里稳步前进。
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