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上半年我国产业链“出海”步伐稳健前行,对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投资同比增长22%
2025年上半年,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,我国企业产业链供应链“走出去”呈现稳中有进、结构趋优态势。据商务部和外汇局统计,1-6月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5748.6亿元人民币,同比下降5.1%;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188.9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0.6%;对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358.5亿元人民币,同比大幅增长22%。
尽管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略有下降,但“走出去”韧性凸显。一方面,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未动摇,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保持增长,体现出对海外实体经济的持续深耕,全球运营基础更稳,投资结构向高附加值领域优化。另一方面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成为布局重点,合作从早期基础设施为主,升级为优势产业链供应链跨境布局的关键平台,投资聚焦制造业、数字经济、绿色能源等领域,助力构建多元化跨境合作网络。
国际合作业务持续恢复,为产业链供应链要素跨境流动提供支撑。上半年,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9331.9亿元,同比增长13.7%;完成营业额5612.1亿元,同比增长9.3%。其中,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新签合同额、营业额分别同比增长21%和8.7%,为企业海外基建打造、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奠定基础。同期,我国企业向海外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1.5万人,同比增长13%,彰显全球运营能力持续增强。
“新三样”(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光伏产品)成为对外投资合作新亮点。尽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整体仅增0.6%,但“新三样”企业加速“产供链出海”:动力电池企业在欧洲、东南亚设一体化生产线,光伏企业在中东、拉美推进本地化生产,新能源汽车企业在东南亚、欧洲建制造基地并完善服务网络。同时带动效应显著,上游布局锂、镍、钴等矿产资源,中游推动设备制造和组件产能落地,下游构建本地服务体系,形成完整价值链生态。
当前,“走出去”仍面临挑战: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加大,部分国家强化投资审查;部分企业存在重复建设、协同不足等问题;海外关键资源、人才等服务体系待完善。“新三样”领域还面临欧美本土产业扶持、投资门槛抬高、地缘政治紧张等制约。
信息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