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T人被“优化”以后还能做点啥?
2025-08-12 10:04:12
·
湘江数评
·
老杨
如今裁员潮一波接一波,信息部门由于缺乏直接收益常成为“优化”重灾区,在企业的裁员风暴中首当其冲。不少IT人突然发现,自己辛苦积累的技术能力在职场危机中并非“免死金牌”。
如今裁员潮一波接一波,信息部门由于缺乏直接收益常成为“优化”重灾区,在企业的裁员风暴中首当其冲。不少IT人突然发现,自己辛苦积累的技术能力在职场危机中并非“免死金牌”。尤其是在当前模式下大部分企业都在苦苦求生存,曾几何时那些引以为傲的数字化技术突然不香了,许多数字化从业者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定位与未来方向。但计划赶不上变化,未等做好准备,就被迫接受突如其来的职场变故,很多IT人也开始变的迷茫和焦虑,除了做数字化我还能做点啥?数字化的职场已经是一片红海,人才供大于求,很多人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式不得不选择“苟着”,完全没有了当年那种一不开心就离职的冲动,更多的是理智和现实的考量。而那些不幸被优化的同事,每天都在不停的投简历,但收效甚微,因为当前大部分企业都在缩减开支,招聘需求大幅下降,很多岗位甚至长期处于冻结状态,尤其是数字化这种非核心岗位。即使投出的简历有幸获得回应,面试过程中也会明显感受到企业对于数字化人才的挑剔和审慎,很多公司更倾向于招聘具备复合能力的“多面手”,而非单一技能的“专家型”人才。这种转变让许多IT人意识到,单纯掌握技术已经不足以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立足,但除了自身具备的那点技术储备,还真不知道该如何突破现有的职业瓶颈。面对年龄与技能的双重挑战,不少IT人开始尝试跳出舒适区,寻找与自身技能相关但更具适应性的职业路径。比如有些人想通过自媒体创作分享技术经验,既可积累个人品牌影响力,又能拓展收入来源,但这条路真的可行吗?自媒体看似门槛较低,实则竞争激烈且需要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,对于缺乏运营经验和资源支持的IT人来说,仅内容创作就会劝退80%的人,还有15%的人在做了一两个月后看不到效果与收益放弃了,所以自媒体这条路线并不适合大部分的IT人,认知上的不足决定了成败,不要以为发几个视频或写几篇文章就会爆火,即使一篇文章爆火,那也是平台推流的假象,最后又会困在流量的焦虑中,因此IT人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媒体这条赛道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,更不要说什么变现能力,因为靠流量赚的几块钱的费用还真不够电费。这样的尝试反而加剧了内心的挫败感,也让很多IT人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选择。转行听起来像是一个全新的开始,但真正实施起来却依然是困难重重。转行意味着要重新学习一个陌生领域的知识,面对全新的行业,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适应和掌握新技能,而对于已经在IT行业打拼多年的人来说,这种“归零”的选择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和经济压力。更何况,新行业未必有想象中的机会,竞争和不确定性同样存在,甚至可能比当前处境更加艰难。比如很多IT人选择跳到了乙方软件公司,但很快发现工作强度更高,薪资提升有限,且同样面临年龄、技能迭代和业绩的三重压力与挑战,甲方转乙方这条路看似门槛低、但实际却并没有缓解原有困境,反而将自己置于更加被动的境地。因为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甲方都没余粮了,乙方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,整个行业链条上的压力都在向下传导。部分人试图通过创业来开辟新天地,然而老杨认为创业并非技术人的强项,即使资金不是问题,但缺乏市场敏感度、管理经验依然是硬伤,更何况,大多数技术出身的人习惯于解决具体问题,工具化思维严重,却对商业模式、客户需求和市场竞争缺乏系统认知。很多技术人创业往往从自身擅长的技术出发,却忽略了市场需求与产品定位,最终导致项目脱离实际,可能亏的连裤衩都不剩。创业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能力,更是对市场的深刻理解、对商业模式的精准把握,以及强大的资源整合和团队管理能力。一个上不能对上管理,下不能管理IT团队的人,在创业路上难有作为。IT人做自媒体、转行、创业,是三条最常见的出路,实则都暗藏着各自的陷阱与局限。对于大多数IT人而言,与其盲目追逐风口,不如深耕技术,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。技术是根本,无论行业如何变迁,扎实的技术功底始终是立足之本。同时,IT人也应注重软技能的培养,如沟通能力、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,这些能力不仅能帮助技术人更好地与非技术人员协作,也能在职场晋升和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。此外,老杨建议IT人利用好自己的碎片化时间,多学习,多积累行业知识,多总结经验,不断优化自身技能结构。因为在当前这个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,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比掌握某一项具体技术更为重要。一个真正有远见的技术人,不会把精力只放在技术本身,而是会去思考如何将技术与业务结合,创造实际价值。老杨最后建议IT人提前布局,可以避免在危机来临时手忙脚乱,提前布局其实也是一种试错,关键在于从每一次尝试中积累经验、调整方向,而不是盲目投入后轻易放弃。
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~